一是办案服务保障中心:“软硬件”积极跟进。软件方面,以信息化为引擎,探索落实“跨域立案”要求,推广普及“四川微法院”小程序,实现网上立案、自助立案、网上诉服等功能,让当事人和律师“少跑路、少花钱、少费心”,现已开展网上立案1136件,办结率100%。引进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要素式智能审判系统、多元类案检索渠道等,防止“同案不同判”,保障裁判尺度统一。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随机分案、立案卡片自动回填等工作。硬件方面,升级改造诉讼引导、窗口服务、信访接待、自助服务和第三方服务区等七大功能区,推行材料转接、事项办理、文书送达等诉讼辅助事务剥离到诉讼服务中心集中集约限时办理。建设完成集视频会议、远程执行指挥、应急值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指挥中心,着力破解执行难题。
二是质效管理中心:“前中后”科学规划。前期创新采用文书晾晒、跟班学习、评价倒逼、平台融合、扩大转办范围等5项举措,促进文书质检和分级转办两项制度实质化运行。其中,案件文书在一周内从零留痕实现了50%以上留痕,案件办理质量显著提高。中期通过培养院庭长管理助手构建“大审管”格局和“质效管理分中心”效率,提高管理,节约管理成本,目前已完成各业务部门11人跟班培训任务。后期巩固完善全院、全员、全程“三全”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结合质管中心职责深推办案监督管理。
三是内外沟通协调中心:“宏微观”同步发力。宏观层面,制定内外沟通协调中心方案和“三同步”工作方案,构建常态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工作机制,在思想认识和制度意识层面重视。微观层面,加强向上级法院党组、党委、党委政法委报告请示力度,报送涉及乡村振兴、诉源治理、涉稳楼盘处理、重大案件审理等重点工作专项报告共计20份,受到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13人次。9月,组织并邀请24名具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的企业家代表参加以“香企荟谈 法护营商”为主题的新都企业家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