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新都法院优秀干警系列报道六|我和窗口的三个误会
  发布时间:2019-12-17 10:04:47 打印 字号: | |

半年前,我从政治部调到了立案庭,消息一出来,我内心暗暗窃喜,我想我这是去了一个好轻松的地方啊,前台窗口无非就是搞搞接待、做个登记,后台更是没有什么办案压力。但是,我高兴的太早了,这不,刚到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被叫去加班了。那天下午临近下班的时候,同事小利过来跟我说“我们帮丁莉扫描材料吧,她一个人做,不知道要加班到什么时候呢,况且听说她家里还有个两岁多的孩子”。当时我是十分惊讶的,我一直认为丁莉所在的文书送达窗口,是所有的窗口中最轻松的一个。后来我才了解到,平均一个当事人要领取有三份文书材料,一份文书材料至少要扫描两到三次,最多的一天她要接待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多的一天她要重复扫描录入三百到四百次。这就是我对窗口的第一个误会,我惯性地认为它工作量小、内容简单、毫无技术含量。但在立案庭工作的六个多月里,我常常听到,负责12368诉讼热线的王雅热情温柔但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诉服大厅萦绕了一整天;我常常看到,立案窗口的许月林为了准确判断案由,翻法条、查资料,和审判法官讨论的热火朝天;我也时常能感受到,窗口人员忙碌有序的身影中透出深深的疲惫感,但他们的身上依然折射出对工作的一腔热血和满满情怀。

不需要像法官一样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审判,也不用像书记员一样上山下跑送达,每日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厅,我以为窗口人员应该是全院最轻松的一类人了。可连续坐了几天的窗口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又是我的一个误会罢了。每天连续八小时正襟危坐、不苟严笑,让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窗口人员普遍患上了腰椎病,甚至曾经有一个同事因为腰疼的厉害,几天下不了床;窗口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因为坚守工作岗位,他们多次放弃休假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因此总是缺席女儿的家长会;面对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识欠缺的当事人,窗口人员要耐下性子,反反复复做引导和释明工作,一天下来,胳膊酸了,嗓子也哑了;他们还要经常面对当事人不满情绪宣泄和无端指责,我常看到他们忍着发红的眼眶,还要默默捡起被当事人摔在地上的诉讼材料,继续耐心地微笑服务着。一桩桩,一幕幕,都是他们难以向外人言说的辛酸和难过啊。

跟一纸裁判定乾坤的审判部门相比,跟立竿见影有成效的执行部门相比,窗口部门工作微小而平凡,显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但全面接触立案庭之后,我才知道这完全是一个误区。窗口是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的第一关,是法院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最前沿,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窗口工作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窗口人员是无名的,但绝不是无为的。是窗口,用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向人民群众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也是窗口,用热情周到的贴心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的温暖。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一声声亲切问候,一句句耐心解答,一次次热情服务,一张张真心笑脸,“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正是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传递出来的吗? 

 “一滴露珠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窗口人员用日复一日的点滴行动、年复一年的默默坚守在法院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站好了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第一道岗。没有锦旗相赠,也没有掌声环绕,但人民群众的满意笑脸就是他们为自己的最好代言,也是他们交给法院最满意的答卷。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说过: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做一块木柴吧。像窗口人员一样俯首耕耘、甘于奉献的法院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不正是法治进程中的一块块木柴吗?守着司法为民的初心,勇担公平正义的使命,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燃烧着自己,只为温暖群众的心,照亮法治的路。


 
责任编辑:审管办
联系我们